DN余村

 

  • DN余村
    • 时间
      • 23号来到余村DN,30号离开余村(回到DNA社区)
        • 23号晚上9点来到余村。当晚逛了逛,室内空间比较多,足够用来进行公共活动的地方足足有四个。单从空间面积来说,很不错。
          • A1面积广阔的健身房,附带KTV小唱厅、攀岩墙、乒乓球、台球。
          • A2原剧院改造的共享办公空间,里面有一个电视娱乐室
          • B1有较多座位的自习空间,里面有一个面积不错的讨论室
          • B2的柴火房
        • 六人间男生房,室内很宽敞,有足够的空间,连马桶浴室都是双间。但是,刚进去的时候,就闻到一股男生宿舍特有的衣服的臭味。可以肯定,这里有人已经住了很久了,而且平常不怎么注重通风和清洁,所以有一股霉菌的味道。一般人员流动性强的青年公寓反而不容易闻见。
      • 24号,25号。
        • 都在台面上自己玩电脑。起子也几乎没有社交活动。我玩游戏玩得比较多。如果我玩游戏玩得多的话,就说明:这个地方最近比较无聊。
        • 晚上有人在调酒,也有很多拿着小啤酒瓶在喝酒的人。但我不怎么喜欢他们喝酒的氛围,所以没有加入。
        • 做饭也是社交,但很可惜,余村的这个圈子并不那么开放。也可能和厨房拥挤、储物空间不明确有关系。
        • 有一天晚上,有跳舞的活动。前去参加了。发起人是阿银。整个余村有两个比较喜欢跳舞的,分别是阿银和SISI。但是平常跳舞的人似乎也比较少。
      • 27号,遇见了女生同寝三人组。晚上聊了很多
        • 聊了余村
          • 三人组,基本上都不是很喜欢余村的社交氛围。甚至有失望,有一种对数字游民社区幻灭的感觉。话虽这么说,个人而言,她们说得是很有道理的。
          • 两个大学的文科研究生的感觉:
            • 感觉余村像一个小型的社会。甚至在某方面的潜规则,比开放的公开社会还要强烈。
            • 没有世外桃源、乌托邦的感觉。感觉有很多社会的潜规则,尤其是在交往上。
            • 社交氛围不够友好。
            • 有些太过于需要去依附圈子里。依附圈子的氛围和文化,否则容易有排斥感。换而言之,圈子本身不够开放包容。
          • 社交个人总结上述部分:很多人仍然没有卸下社会的自我部分,也就是防备心和面具。用面具和防备心在社交圈里交往,保护自己不受伤。但也因此,会失去很多真诚交往的机会。
            • 更多时候,这是由社区的氛围所决定的。即:人会根据社交环境的不同,而选择自己的社交姿态。可能一个I的人,在不足够开放的社交氛围里,会更加自闭,不想参与社交交往;也有可能在一个更加坦诚的社交氛围里,反而更加容易坦诚开放自己。
            • 有时候,如果一些人觉得社交活动没有什么价值,就不会再热衷参与了。不管是I还是E. 也就是觉得是无效社交。这时候很多人就对参与社交活动没有那么大的热情了。
            • 人害怕尴尬,渴望接纳和包容。社群需要保证人的独立性,又对它的独立性保持尊重和认可,而不是一味的让其他人来符合自己的圈子和氛围。也因此,开放的氛围非常重要。
          • 我个人简要总结的原因:
              1. 余村的空间结构,有严重的问题
              • 这一点非常明显。小空间太多,不同层级的空间割裂感太强,缺乏更为平等开放的社交空间。小空间,类似于:讨论室、会议间、影音室、棋牌室;其次,A1,A2,B1的三个空间的割裂感也很强。从空间设计上,将社交空间割裂开了。
              1. 余村的人员流动性不足
              • 常住客太多,人员的流动性相对缺乏。同时由于社交氛围对新人不足够友好,新人不够参与进社交,所以社交圈的流动性、对新人的欢迎度、好奇性都不足。换而言之,社交圈变得有些封闭。
              • 余村社群的规则本身,也非常倾向于常住客。例如工位的放置,厨房储物柜的使用。
              1. 人们难以表现出真正的自我

  DSC00606.jpg

  • DSC00601.jpg
  • DSC00595.jpg
  • DSC00594.jp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