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NA社区(中)

关键词

 朋友 离别 竞争 人生 社会 教育 成就  时光 功利 父辈 社交 城市 父母 竞争意识 教育理念 价值回报

前注

_这是一段由口述,进行转文字的文章。因而​叙述逻辑有大量口述特征,​缺乏书面文章的严谨和起承转合。​而且有一些口水话。略过就好。

文章分为三个部分:11月~12月呆在DNA社区,12中旬的骑行旅行​,自身的想法。

最后一段想法,是关于辩驳中国社会常见的​功利主义与唯成就论。由于长期的功利主义教育、世俗化的社会浪潮,以及往死里卷的高考教育制度,这些思想​我们可能每一个人都深深经历过。但就像和恋人相处的美好时光一样,​人生需要功利,也需要非功利性的行为。

_摒弃过于强烈的竞争意识,意识到在一条道路上往死里卷,并非通往成功人生的唯一道路,意识到成功人生本身的定义也从来不是唯一性的​。
_

人生可以有很多选择,可以有很多经历,这些​经历和选择,好好对待它们,都可以带给你幸福的人生。

    这一段DNA时期的感受

到了 11 月中旬的时候,我意识到一件事情, DNA 的很多的朋友见面是一期一会的,就是总会不断的有离别,不断的有新的朋友,然后社交氛围和社交圈是一茬一茬的。可能当初 10 月认识的那一批朋友,有很多人都走了,然后又认识了一些新来的朋友,最后他们也是走了,或者说我也走了,总之这里不断的有离别。  

有的时候生活平淡,像水一样,没有城市里面的那些复杂的东西,还有节奏快的,来来去去的就是川流不息的车流、人流,还有不断的事情,**但是会有一种乡村的很宁静感觉。**更多的时候感觉每一天可能都是一些很平淡的事情,可能看看书,或者一些活动,或者去户外走一走,或者晚上看看电影。  

说实话主要的生活圈子也好像不超过方圆 300 米,但是因为结识到很多不同人,和不同人说话,所以感觉脑子里面用来说话的那部分锻炼还挺勤快的,所以生活既平淡也丰富,也算是有趣的乡村生活,毕竟现代社会里,宅一点也能生活丰富。10 月中旬的时候去了一趟黄山,来回也就三天。当时是 5 个人一起的,挤满了一辆车。先在西递住了一晚上,第二天去了黄山,挺丰富的,说实话,感觉人生有的时候去见识不同的东西确实挺好的。

此后在 DNA 这样的游民社区里,有一种很明显的感觉,就是它和城市不一样,它没有一个非常固定的社交圈,你周围的朋友总是来了又去,去了又来,来了又去,总是幻动频繁,也总是会面临离别。说实话,离别太多了。虽然有些习惯了,但还是感觉会有些不好。

    一段持续数天的骑行

等到 12 月的时候感觉自己应该走了,就准备去骑车,大概是 12 月中旬,当时就骑着车往浙西南的方向去。  

第一天到了余杭的北部,一个叫黄湖镇的地方,挨着青山村不远,当时第一天大概骑了 50 多公里,很冷很冷。当时真的很有活力。

第二天骑到了富阳区。从黄湖镇出发,经过一片平原,到了老余杭,右边是南湖,再经过一片山区,最后到了富阳平原,当晚在富阳住。

哇,那一天真的记忆犹新。那一天下着冰雨,是真真正正的冰雨,雨下到雨披上积的水,在寒冷天气里面结成了冰。也就是说我整个人披的雨衣,雨衣上都是冰渣子。尤其是脚,当时脚湿掉了,冷的疼,但也没办法,就还坚持骑到了富阳。当天晚上开空调感觉是真的好,然后又大吃了一顿。因为在富阳因为被冻到了,所以在富阳磨磨蹭蹭地休息了几天,之后再上的路。  

从富阳到桐庐,基本上是沿着富春江骑行。这一段路,说实话很棒,在骑江边的时候,它会让你感觉右边是山,左边是富春江,有一种天高云阔的感觉,然后山和江之间还有很多农田和田野,不断的有房子人家,所以这段都挺好的。

桐庐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。当天晚上到了桐庐之后,在桐庐一个廉价旅馆休息,感觉有旅馆挺好的。当天晚上又在桐庐买了一堆杂七杂八的吃的,桐庐有很多有特色的米点糕点。  

总之桐庐是一个挺美丽的地方的。

接下来一天打算从桐庐骑到建德。当天也成功地骑行过去,大概骑行了整整 70 公里。从桐庐开始出发,也是沿着浮春江,只不过是更加窄的道路,有一些山道。沿着富春江骑过去之后,就到了建德,也就是富春江的上游,建德西边是千岛湖。

建德是一个很小的城市,很小很美丽,是两条江水的交叉口。因为它南面是江,东面是江,北面是山,所以这个城市很小,但是它很漂亮。在建城的主城区,脚程快的话,你基本上可以在 20 分钟以内步行到任何地方。所以在这个城市有图书馆,也有一些其它的地方。城市很小,风景很漂亮,生活也很安逸方便,就给人感觉很好。  

除此之外,建德东南的风景真的很不错,那条江水真的很美丽,应该叫新安江。建德的西西面是千岛湖,那天之后我又去千岛湖逛了一下。

其实迄今为止,有的时候人会因为自己的决策,因为自己的犹豫而苦恼困扰,但实际上这个时候是因为你自己想要太多的,你想要的太多,也给自己期待太多,所以才会困扰。但是如果反方向来看,其实已经得到很多,不管怎么样,在这个时光里面你不停地前行,做一些事情,或者等等休息也好,其实已经得到很多。所以有时候不要太 push 自己,或者不要因为觉得自己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,所以就认为这是失败,但实际上已经得到很多了,在这个过程里面已经是在不断得到。  

在建德后我可能累了,然后觉得自己也骑不到 DTN(福建宁德) 了,就返回了杭州,在杭州住了几天,又去了安吉高铁站,骑了 30 公里骑回了DNA。

在 DNA 的时候,也看到了很多朋友,那个时候很多人确实还在DNA。Rhylin,000,Miya,宇航员,Faye、昏等等,这些人很喜欢。是的,喜欢感觉有活力的这群人也还在这里,也挺好的。

一些发自内心的想法

好了,这就是中篇的故事,然后通过这一段的故事,我经历到了:

人的经历其实是一件很宝贵的事情。

其实这个社会,很多时候价值观都很功利。

就是说要挣多少钱,有多少房,有什么房子、有车,一定要去做什么事情,一定要取得什么成就,然后才会获得价值,获得认可。  

但其实,人的经历,在这一段经历里面收获的事情,本身就是一件很宝贵的事情。

它不是说很多事情,一定要通过价值、通过成就、通过成果、通过回报来衡量你所做的事情的价值。

它完全可以是一段丰富、一段精彩的经历,也可能是和不同的人相处,就好像是以你的恋人相处一样,它不一定能给你带来什么实质性的价值,实质性的物理回报或者价值回报,但是它是你人生里很宝贵的经历,它会持续的对你的心,对你的精神、对你的意志产生积极的影响。这都是很宝贵的事情。  

如果把心理健康、精神健康,也看作是健康的一部分,那这些东西,和恋人相处的时光,和朋友相处的时光,都是对你的健康、精神健康、心和心理健康,都是非常有效、非常有价值的投入。

所以其实,我说这些就是辩驳和摆脱,唯功利论和唯成就论。  

第二项,是说人生一定要取得什么成就,有什么月薪才是有价值的人生。但是我觉得不是这样。

我们很多时候可以去追寻自己想要经历的事情,很多时候也可以把人生看作是一种经历,而不是付出,然后取得回报,取得成就,然后通过成就来衡量自己人生大小。

可以把它看作是一段经历,在这段经历里,有工作、有出生、有自己童年和青年、有自己的学习生涯、有工作、有爱好、有主业,有在主业上投入的时光,在这段经历里,也有朋友,有亲人,有爱人,有那些爱和恋,还有自己所经历的那些感情的事情,心理上的快乐,我们得到了乐趣。  

我觉得这些都是存在的,而且都是很有价值的,而不是说,因为可能你在事业上只是一个普普通通、平平无奇的人,所以在这些方面你所经历的事情,也就是没价值的。

我觉得也不是这样。

当今中国社会,其实一直都在向人们灌输一种功利的思想

包括可能当年社会一直在向人民灌输一种功利的思想,这种思想可能从很早很早,从我们父辈时期就存在的。对于我们父辈来讲,社会告诉他的,和他们所经历的一切,都告诉他们:钱是最重要的,人生需要钱,需要地位,需要收入,需要这些东西来确保你的社会地位,和你的家庭。  

如果说没有钱,没有这些东西,没有一个稳定的收入来源的话, 你的阶层就会不断向下滑,最后落入很苦痛的境地,也会给你的家庭带来麻烦和困扰。所以说我们父辈这一代,本身就一直在一个充满了名利和功利的社会里。

所以接受我们父辈影响的我们这一代,从一出生就在不断地接触这类思想。不仅仅是我们父母,也是我们父母这一辈的其他人,可以是我们的父母的朋友,我们的伯伯,爷爷奶奶,教师。等到我们上学的时候,本质上也是在接受社会的教导,也是教导,也是规训,老师会把他的想法传递给你,而不管你是否是这些想法是经过以自己的思考才得出的结论。  

等你上学的时候,就开始不断地接受社会这个规训。过了从幼儿园到小学在这段自由自在,没有什么规矩的时期,学校就在不停地教育应该怎么做,而不是因为你觉得为什么我要这么做,所以我要怎么做,它直接告诉你应该怎么做。  

对于教师来讲,他们所接受的教育理念其实也就是这样。他们从师范院校毕业,接触的都是这些教育理念,本质上就是灌输,把理念和知识强加给你,这可能就是中国的中小学教育系统的教育理念。

然后等我们到了中学的时候,也就是面临这个升学压力的时候。升学压力,会在学校里面,包括初中、高中,通过同学、教师、宣传标语、学习考试等等一系列系统的方式,不断地把这种压力强加给你,最后让你自己也认同这些东西。

例如“高考辛苦100天,幸福一生””这类标语,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东西。在你的整个学校时期,也都在被这些东西所持续地塑造着,吃得苦中苦,方为人上人,要把他人踩在脚下,通过竞争去获取属于自己的社会地位。到最后,我们自己甚至也可能认同,这就是我们去获得社会地位,获得幸福和成功的人生的唯一方式,就是不断地竞争,不断地卷,并在这种竞争里面胜出。  

我觉得,很多中学学生,可能本质上都是这么想的。虽然他们爱玩,但是也问他们如何去获得一个成功或者幸福的人生,他们也会这么觉得,那就是一定要在竞争中取胜。

所以这其实就是中国的中学教育体系所带给人的,不管是性格还是观念上的变化,就是强烈的竞争意识,还有强烈的内卷意识,还有强烈的在一条路上不停的卷的竞争意识。

这一条路它又直又宽,就在这一条路上往死里卷。现在很多大学生去考研、考公,本质上都是这种思想的延续。就是这里有一条又大又宽的路,虽然路上有很多人,但是它能看到前途,所以我就要卷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