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年初,关于房价和买房的随笔思考

前言:

自从工作以后,感觉与世界的连接增强了。经济、行业、其他人、上级、同事,都能影响到我。很多时事、很多新闻,对我来讲都比较有趣,能够引起共鸣和思考。行业的很多事情,比如ChatGPT、AI绘画,也很有趣。
感觉,认识到了世界的现状,认清世界的现实,这一个过程非常有趣,也很有意义。世界并不会因为我们的世界观、我们的意念而改变,也不会因为我们的认知而有所变化。无论是弱肉强食的世界也好,还是农奴贵族的二元化世界,还是进入现代化四十年的世界,都是我们的现实。
无论是理想主义者也好,还是现实主义者也好,想要对有所改变,需要的第一件事,都是认清现状。这也是制定计划、达到结果的第一件事。
也因此,才有这一系列文章。

 

2023.03.21 补充(本文主体写作于2023.01.06)

过年回家了一趟。和我爸聊了很多关于买房的事情。由于近期三年内还没有结婚或者生子的打算,所以买房不是刚需。但是老家人受传统乡土观念的影响比较严重,认为只有买房了,有了稳定的居所,才算是在一个地方生根落地,有家,才能结婚。所以买房算是成家立业的基础。大概这样的思想,总之最后就能催生一个思想:想要彰显自己事业有成:先买房;想要结婚:先买房;想要在一个地方稳定发展:先买房;想要避免月光,保持稳定的储蓄率:先买房。总之说啥最后都能扯到这个话题,似乎非买房不可。
但其实最后想来,倒也不是说,生活在小镇上的父母就真的对在大城市买房,有什么执念。很多时候还是受到其他人观念的影响,人云亦云,未必真的思考过这个问题。从众,随潮流,周围大众的观念影响严重,似乎也是一件很正常的现象。(对于在小镇生活,在学校工作的他们,和在上海读书工作的我来说,周围大众的观念,可完全是两个群体,两个概念。这在如今的中国也非常普遍。)小镇上的父母,理所应当的认为,周围人群的观念很重要,周围人群的观念变化总是缓慢、变化不大的。而对于17岁离乡,和家乡联系不深的我来说,老家人怎么想,不重要,周围人的观念虽然会影响,但并非老家那种静止缺乏变化的环境。
我告诉他们的,主要有三点:

1. 观念随着环境变化而变化。观念是基于环境的。

观念不一定有正确、错误的说法,也不一定有落后等等说法。观念是根植在环境的土壤之上的,随着环境、文化、社会经济情况变化而变化。

2. 在28岁前买房,对于我而言,是亏本买卖。

一来是对职业发展的束缚。树挪死,人挪活。如果有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,完全可以改变生活地点,乃至到另一个省,另一个国家。占据大笔现金的住房,毫无疑问会限制这个过程。
二来,住房会占据大笔的现金流,让年轻人的每月收入被迫还贷,而且是长期、大额度的贷款。那么生活压力大、很难主动辞职寻求改变,或改变人生规划,缺乏充足的现金,生活水平下降,都是很正常的事情。
三来,对父母辈的消耗太大了。

3. 从长远上,房子没有任何的投资价值,是纯粹的亏本买卖。

原因只有三点:极低的租售比;人口增长率低迷;GDP增长率低迷。
这三者都是长期发生并且看不到逆转情况的。
从长远上,房价直接取决于人口增长率(一来新生代,二来对养育小孩,住房可能是刚需),经济发展趋势(长远的GDP趋势)。从中国的情况看,这两点都不乐观。人口增长率断崖式下降,预计15年后就会迎来人数大幅降低的新生代一代。GDP已经跌到5%以内了,从长远来看,缺乏增长动力,很有可能陷入增长缓慢或停滞的状况。所以,从长期尺度看,房价缺乏长期增长的动力和支撑,可能已经处于二十年来的最高点了。
而租售比则影响了投资回报率,租金价格直接取决于当地收入,在当地收入无法大幅度增长的情况,租金注定无法保持增长趋势。所以租金的回报率,相对于房价投资来说,投资回报率很低。而投资本身的长期价值变动并不看好。
2023年春季,市场恢复了一些信心,楼市稍微止住了不断下滑的趋势。但长远上,经济若无法突破5%GDP增长,人口增长率问题无法解决,楼市明显缺乏增长动力。
在2023年年初,经由chatGPT和AI绘画的洗礼后,明显学到的一件事,就是:目光要长远,要以发展和变化的眼光来看待世界。而不是一谈静水。世界已经改变了。

 

2022年的重点变化

国内

房地产倒了,人口首度负增长,年度GDP增长率首度低于美国近30年的平均增长率。

国外

俄乌战争爆发并持续,美国高科技和金融企业大规模裁员,世界经济的衰退风险近在眼前,可能是近30年来最严重的一次世界经济衰退。

中国房地产倒了

无论是政府政策,还是房地产企业集体暴雷,还是统计数据,都无一不在体现着这点:房地产已经普遍下滑,并且面临着继续下滑和一定的崩盘风险。

统计局的房价数据

根据国家统计局的99城房价数据统计可得治,2022年的房地产价格,预估下降了5%左右。具体可以参见数据:https://baijiahao.baidu.com/s?id=1752251363817091358&wfr=spider&for=pc
统计局每一个月都会统计房价数据,但百度搜索、媒体等不怎么推这个,平时不容易看到(利益驱使)。但这个数据很重要。可以看看自己的城市房价走势。
问题不在于今年降了5%,而在于连续5年,每一年都降了5%,会怎样?这是复利,看着不高,但意味着全国房价平均至少会跌去三成。一些经济支撑不强的二三线城市,比如东北、北方、华中,很有可能会跌去五成,有腰斩的风险(今年哈尔滨、湛江等市的房价直接跌了8%)。由于城市化和就业的影响,县城的房价风险也很高。

房价产企业的困境

其次,春江水暖鸭先知,房企的遭遇和表现,已经直接说明了整个房地产行业都进入了严冬。这毫无疑问。恒大破产、郑州烂尾楼的风险、房产销售的寒冬,新世纪造就了一大群百亿富翁的房地产行业,已经风光不再、危机四伏,时代已经变了。如果不是11月,政府对房地产行业的整整1.2万亿大放水,现在房地产行业很可能会崩盘,很多企业都已经在破产的边缘。中国房地产的总市值,预估可能高达400万亿元,1.2万亿也就够救救急。

城投债的巨大风险

可参见:
https://www.huxiu.com/article/746211.html
https://www.huxiu.com/article/668485.html
早在2016年,国内就已经在谈论城投债的巨大风险,到了现在,不怎么谈,都比较忌讳。谈了这么多年,事情始终都没有解决,就足以说明这个问题有多么严重了。
(城投债,主要是借钱用于城市的基建建设,从某些方面来讲,并非是一件坏事。但如果债务风险爆发,或者还不上钱了,那就是一件坏事。)
目前城投债风险有两个特征:

  1. 很多地方政府,根本还不上,也不打算还了。

  2. 普遍使用借新拆旧的方式,维持地方政府不崩盘。

  3. 债权方是谁?银行。银行里是谁的钱?你的,我的。

 

为什么城投债风险和房地产有直接的关系呢?

因为地方政府的主要财政收入,来源于房地产的土地出让金。(事实上,地方政府是地方房价的最主要推手,因为地方房价和地方财政收入直接相关)。房产价格下跌,转变为存量市场,土地屡屡流拍,进而土地出让金大幅度减少,地方财政收入锐减。
换而言之,地方政府维持城投债的主要手段,就是土地财政收入。但目前时代已经变了, 地方土地财政收入锐减,无疑会加大城投债暴雷风险。具体可参见:https://zhuanlan.zhihu.com/p/599359662。

一个大家不想谈但却不得不面对的话题:房地产税

中国目前没有房地产税,房产也是70年使用权,并非所有权。但实际上,在欧美、日本、印度、南美等大多数国家,都有房地产税,可以说房地产税是世界上对房产收税的通用机制。
一般来讲,住宅的所有者,按照房产价值的百分比每年缴纳房产税,一般在1%~5%。如果你在美国持有一座100W美元的住宅,你可能就需要每年缴纳3W美元的房产税。
房产税有两个主要作用:

  1. 增加政府税收,对房地产行业合理收税。
    毫无疑问,房产税会给政府带来大量的税收收入。

  2. 抑制房产兼并,抑制房价上涨,并防止房产空置。
拥有多套房产的人会缴纳更多的税额,房价更高的房产会缴纳更高的税,空置而没有租出去的房产只会纯粹亏钱。
中国一直都没有房地产税。从2004年的时候,中国就一直有实行房地产税的呼吁,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抑制上涨房价,限制购买多套房产。但这么多年下来,雷声大,雨点小,没有任何实质进展。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动了既得利益群体的蛋糕,另外,地方政府实际上就是房价上涨的主要推手,刚才已经讲过了...
但时代已经变了。时代变化之风,相信大家也能闻到。过去没有通过,不代表未来也会如此。
首先,房产产权期限问题。买房屋,实际就是购买70年使用权,而非所有权。随着70年期限的逐渐到期,房产改革已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。根据最新《民法典》,房产到期后,可自动续期,需要缴纳续期费用,目前普遍认为续期费用会较少。但事实上,房产改革已经不远了。
其次,也是最核心、难以避免的问题:地方需要新的财政收入来源。不管是城投债风险,还是地方财政支出,都要求地方必须开辟新的财政收入来源,以弥补土地出让金减少所带来的的窟窿。有兴趣的人,可以去查一下,2020~2023,地方土地出让金减少了多少,地方财政收入又减少了多少。这些都是亏空,是必须补足的。至于地方政府减少支出,想想就行了。
如何增加地方财政收入?那么最简单的方式,就是:房地产行业减少的土地出让金,那就从房地产行业的房产税收回来。这是最简单的方案,事实上,这也是最成熟的方案。房产税在欧美已经非常成熟,直接抄就可以。(不可能对企业加税,也不可能增加个人所得税,那如何解决呢?总要有出钱的)
实行房产税最大的风险和顾虑在于,可能直接导致房地产崩盘。但目前房价已经下跌,拥有N多套房产的富人估计也会转移财产,悬念在于,谁会是接盘的?
总之,没法肯定,但有相当的可能性,实行房产税的风险很大。地方政府可能是最大的推动者。

这一篇总的来讲,写得比较随意。只是当时日常的一些思考。希望能带来一些启发。